70凤凰山(伶伦造乐处)
山形似凤,在县西05公里处。黄帝令大臣伶伦作律。伶伦取竹于解(山旁)奚(右谷旁)之谷,断竹为笛,又听凤凰之鸣唱,以别十二律。《中部县志》载,即在此,乃择瑞赐福之地。
71插剑石(黄帝插剑处)
在桥山西湾沮河边上,巨石中空,恰可受剑,似有断剑在其中,“遇疾风雷雨,则铮铮有声,火从穿出”。明代御史唐琦为此赋诗:
“道中石当谁插剑?鬼力神工总难验。
疑是轩辕铸鼎时,“双龙”挺挺飞雄雌。
腰间一佩清风远,留此作镇沮水涯。
72印台山(黄帝置印处)
座落于轩辕庙对面,宽基平顶,传说为轩辕黄帝置放玉玺大印处。过山由有八面楼一座,是文人雅士登高远眺、把酒临风、吟诗作对的好去处。新近发现一颗硕大的陨石深埋在山顶,周围尽是砖瓦碎片。同时从这里发现一石刻直立人像,文官长袍,古风犹存。
73东移泉(扬子江水献轩辕)
位于县城东5公里的龙首川。泉水清澈透亮,甘甜纯正,旱涝水量始终不减。《黄陵县志》载,黄帝晚年回到黄陵后,思念扬子江,得此泉,味同扬子江,“有石碣存”。黄陵县矿管局将水样送陕西省地质矿产局化验,其中含锶047~062毫克,是优质富锶矿泉水。用该泉生产的“龙首山泉”牌纯净水投放市场后,深受顾客欢迎。
74回军岭(轩辕帝后祠)
位于县城西北30公里的回军岭上。《图书集成》载,黄帝携正妃嫘祖及方雷氏、彤鱼氏、嫫母三妃北巡,行至中部县回军岭时,嫘祖因沿途竭力推广养蚕抽丝织帛技术,积劳成疾,不幸病逝在这里。后人缅怀嫘祖一生的功德,尊她为“帝后”,并在回军岭上设立了“轩辕帝后祠”来纪念她。经实地考证,回军岭在隆坊镇北面的回村一带,轩辕帝后祠遗址周围还生长着桑树,一些乡民还保持着养蚕抽丝的传统。
75九龙沟(“九龙朝凤”地)
在桥山对面南城塔(南宫)下部,共有9条小沟并列,犹如九条巨龙蜿蜒而上,民间传说为“九龙朝凤”。又说这九条沟是黄帝去世后,九个儿子欲分裂天下,黄城中裂将其掩埋,有“九龙分黄城”的说法。
76阳洼古城(黄城东宫今犹在)
位于黄帝黄城东宫遗址之上,土城墙至今犹存,北有高墩,南有城墙隔断山梁,城门尚洞在,东西两侧借用自然山势,中间也有夯土墩台。该城南北狭长,除有仰韶文化红陶片外,还有分层土窑遗址,修城年代无考。远古时代,这里就是黄帝黄城的九宫之一,直到近代,乡民还利用这一地形筑城自卫。是从东侧看桥山的最佳所在。
77张寨古城(西宫又叫“玉仙山”)
位于黄帝黄城西北(乾宫)向南延伸的山梁上,恰在桥山(中宫)正西,故名西宫。现存古城北墙高峙,堑断山梁,有不同时代夯土层暴露。西面借用天然立崖,东墙有人工垛台突出。城由城墙(山梁)相连,分为北城和南城,北城有院落土窑遗址,南城平坦,台阶状下落,最南端城台高耸,靠北为居住区,有大量瓦片。黄陵民间称这里为“玉仙山”,传说过去常有仙人在此居住往来。
78 中部故城(坤宫曾作古县城)
位在黄帝黄城西南坤宫遗址,距桥山中宫75公里。史载汉代渠搜中部都尉曾设于此,十六国时,后秦皇帝姚兴分泥阳县(铜川耀县南)置中部县,并在城内兼设中部郡,治领中部、长城、瞿道、石保四县,后废郡,北魏孝文帝太和15年复设郡制。西魏文帝大统九年(543年)将中部县治移至杏城,隋文帝开皇三年(583年)废郡治,故城遂废,前后共历180余年。现存北城台,南城墙和东南城台,城内灰陶、瓦片遗址甚丰
79 杏城古城(杏木作栅拒北狄)
杏城位于黄帝黄城南宫遗址区,西北与南城村相邻,因传说汉代大将韩胡在此,以杏木搭栅成城抗击北狄入侵而得名,是古代军事重镇,曾作为东秦山、北华州、北雍州、敷州和中部(内部)县衙门所在地,前后历时300多年。历史上,这里先后经历30多次战争,也爆发过盖吴领导的农民起义。该城地势平缓,东西长750米,南北宽380米,东西为沟壑、南靠山坡,现存城墙断断续续,东西角楼残土墩高约7米,遗址内有大量红、灰陶片,文化层明显且有灰坑,建筑用石、残砖、瓦砾比比皆是。